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特别栏目」丨战“疫”记者敖慕麟:“这一次我选择独自向前。”

人大研会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 2022-07-02



人物简介




敖慕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本科生,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硕士。2010年,被学校推荐至凤凰卫视担任出镜记者,后任新闻主编。2017年离职,从业七年。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后,作为凤凰卫视特约记者,向外提供一线报道。2020年1月26日,敖慕麟及其家人不幸感染新冠状肺炎。截止发文,其父仍在金银潭医院ICU病房接受治疗。

视频:连线敖慕麟



临危受命——冲锋上前或许是种本能


2020年1月23日清晨,睡梦中的敖慕麟接到来自凤凰卫视同事的电话,仓促间得知了武汉即将封城的信息。身处城中的他,虽然本能地意识到这场疫情可能不会简单收场,但封闭城门的决定还是让他感到有些出乎意料。接到电话以后,有种力量驱使他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他说:“这是新闻人的职责,任何记者处在他这样的境地,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敖慕麟选择在武昌区的主干道上开始他的报道。和他预想的一样,1月23日,武汉各区间的公共交通几近停摆,过江隧道施行封闭管理,过往车辆都要进行严格的体温检控。昔日熙熙攘攘、烟火气十足的武汉市,一时间也被强制按下了暂停键;与归家市民的行色匆匆相反,他独自一人踏上了征程。

图:封城后的武汉


敖慕麟主要向外界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封城后武汉交通管制的措施,二是市内分类就诊以及社区防控的安排。在他看来,在特效药开发出来之前,公开透明的信息是当下最好的特效药。 “城封了,信息不能断啊!各大医院物资告急,我们需要接受八方捐助,但我们更需要告诉大家如何让这些物资运达医院。

图:敖慕麟在采访现场


再回看时,他的这次“独家报道”可能略显简陋,没有专业设备,没有摄影摄像,有的只是他一个人、一部手机、一副耳机与一个自拍杆。此时他不做记者已经三年了,但在那一天里,他独自完成了2条视频报道与3次音频报道。而后的几天,他也频频“逆行”在武汉的街头巷尾,和他同行的还有一个“专职司机”——他的父亲。

图:敖慕麟在采访现场


“我不是莽夫,我没有盲目地冲到人群密集的医院,因为我只有简单的防护工具,不能仅凭头脑发热去做一些所谓的英雄行径,健康要紧!我会在药店、交通干线、居民社区记录武汉老百姓的生活。”每一次出门都意味着风险。在疫区中心的敖慕麟如同一个战地记者,他深谙保存实力才能战胜敌人的真谛,而我们也在他的回答中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了在这场巨大考验中的真实个体。

图:敖慕麟接受电话采访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只身赴险的时候,他的答案同样十分真实,他将其称为本能的反应。“我过去是学新闻的,并且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也是在做新闻。我相信任何记者处在这样的境地,向外传递信息都是不可推卸的,只不过这个时间这个位置正好是我。”我要把信息传递出去!责任意识激励他在危难时刻坚守,而他并不想被贴上“全国首例被感染媒体工作者”的标签。除此之外,他还给我们分享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他说过去一段时间武汉街头有许多“民间媒体人”,他们可能只是用vlog的形式将疫区内部真实的生活分享出去。他说可能普通民众比起记者不够专业,但这种信息的自发传递同样也是有价值的。在这一座“英雄的城市”,更多的可能只是平凡的个体,过着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将镜头聚焦在武汉市民身上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时,其实我们可能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武汉人也不知道武汉正在发生着什么。

图:武汉的超市



确诊后——沉湎恐慌不如选择理性


从大年初二开始,敖慕麟开始持续低烧,并且伴有强烈干咳的症状。他去医院进行核酸检查后确诊是单肺感染,父母则都是双肺。接受自己被感染本就是件很困难的事,更何况是全家。

图:敖慕麟同事为敖慕麟发布求助信息


“怎么会不着急呢,当时挺害怕的。”从身体健康到隔离家中,这份紧张感需要时间来消化。但敖慕麟是理性的,他没有在哀怨中无限沉湎,而只是把恐惧与紧张视为一个过程。他说既然已经被感染,他和家人就要去接受,去努力战胜。

图:武汉的医务人员


“理智思考比一味恐慌有用。你必须不断尝试,为战胜疾病寻找解决方案;当外界救助暂时无法实现,就稳定好自己,使得到救助时为时不晚。最重要的,你需要冷静的判断和清晰的思考,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以及现在你最应做的是什么。这是最本质的。”生于斯长于斯,从冲向前线到不幸感染,短短一个月间复杂却触手可及的身份转换加诸给这个家庭了什么?作为旁观者,我们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但我们知道他和他的家人始终在坚持。所以,直至接受我们采访当天,敖慕麟还在为凤凰卫视搜集新闻素材。即便隔离家中,无法外出,他也会把身边的疫情状况进行记录,反馈给大众。

图:敖慕麟微博记录身边生活



新闻人初心不悔——恪尽职守是价值准绳


确诊以后,敖慕麟总会被问是否会对先前的外出报道感到后悔?他的回答很坚决,“不存在用后悔来形容”。这份坚决不是出于对英雄主义的陶醉,以及所谓“奋不顾身”的盲目牺牲。每当他提及自己的举动乃至意外感染的不幸,总是违和的平静,甚至有些云淡风轻。
他深知在当前抗击病毒的特殊时刻,每个人所有的行动都要以基本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为前提。他不罔顾自身职责,但也从未鲁莽行事。他在每次采访前都尽可能地做了自身防护,将可控风险降到最低。至于他无法控制的外部风险,如果发生了就坦然接受。他相信,当时我们面对新冠状病毒尚存的认知盲点,迟早会被克服。

图:武汉今昔对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他谈到这座城市正在遭遇着的、经受着的,复杂猛烈而异常真实的情感让我们也自然地感同身受。 “我个人觉得前期的信息缺失对现阶段疫情控制力不从心是负有一定责任的。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到目前为止,武汉的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4万,死亡人数也已经过千。这都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鲜活的生命。这些代价里面有多少是疫情预警滞后造成的,这需要我们在战胜疫情之后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可能是从业十年以来累积的职业素养,我们总能在他的回答中感受到坦诚与恰如其分的共情。

图:一线工作人员剪影


履职、负责是他经常提到的字眼,渐渐地我们发现敖慕麟经常参照一个人或一类群体是否恪尽职守来评判他所作的事情以及他本身的价值。比起“全国首例感染的媒体工作者”“英雄主义”这类的评价,他更乐于说自己第一时间到达了现场,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报道;对于武汉市政府前期的左支右绌,他说我们的批评应该集中于部分失责群体,但倘若这种批判无限扩大,那就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对于医务工作者和其他奋战在前线的工作人员,他说基于事实的宣传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这也让我们想起了李文亮医生,他说“李医生是勇敢的更是尽责的,他在那个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是我个人非常尊重的,我们需要对他进行准确的定位,需要从事情本质上而不是其他什么进行宣传,那就是他出于医生的使命和人之为人的责任感传递了真相。


他补充道,在与病毒抗争的特殊时期,不提倡任何人在能力范围之外逞强,如果有心,思考如何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发挥所长就好,不要因自身原因让疫情变化得更复杂。无论对谁,拔高式的英雄宣传都是无益的,更何况如果各行各业都将自身职责履行好,我们本就不需要额外的英雄主义宣传。这样的观点乍听来,一针见血的让人有些难以适应,但采访过后我仔细思考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需要这样务实而又清醒的人。



体味冷暖——人间点滴温情都值得珍藏


现在敖慕麟和母亲在家中隔离,两人已经十多天未出现病症,令人感到安慰的是最新核酸检测结果为阴。但他的父亲仍情况比较危急,还在医院接受全封闭救治。他们每天都会打电话,相互打气鼓励,“我们能做的有限,只能相信医生,希望父亲早点痊愈”。


敖慕麟很难忘记带父亲挂号的情景。封城造成了医疗资源相对稀缺,他们几经周折打听到一家可以提供核酸检测的医院。“整个发热门诊全是人,天那么冷,甚至有很多患者就在户外盖着被子打点滴,看了真的非常心疼。当时大家都在那排队,我是排在第二,排在第一的是一对年轻夫妻,他们轮流在那排队,一直在我们前边站了整整4个小时,他们在就不断地在挂号机上点击刷新,点击刷新,看看是否有新的号放出来,但是这4个多小时里没有一个号放出来。”这些经历他没有在镜头下记录,只是安静地向我们讲述着。

图:武汉的医务人员


可能源于职业的敏感,他总能发现特别多的故事,讲起来也是滔滔不绝。 他记得给他打针的护士,一个和他母亲年纪相仿的中年女人,她笑称自己现在是“瞎打”。年轻时的近视、年长后的老花以及浸满汗水的护目镜让她不得不透过镜片上方的空隙来进行操作,艰难地找准针头,但仍一针即中;他也记得午饭间隙的医护人员,他们会先把自己的食物分给正在排队的患者;至于自己,可能简单的一个面包,一瓶牛奶,已经成了常态。


“前几天我去复查的时候,有个女孩匆匆忙忙地跑过来,应该是去拿核酸检验报告,但是她可能不会操作,于是就跑去问医生怎么弄,后来医生教她印出了她的检验报告,我瞥到上面显示的是阴性。她很焦急的冲过来询问医生,她说我的报告是阴性,什么是阴性?然后医生就告诉她说阴性代表正常,就是没有感染,谁也没想到就在那一刻她突然跳起来了!” 疫情中的人生百态最能够触动敖慕麟。这些温情的瞬间,给苦涩的生活里投来了一束光。

图:一线工作人员剪影



关于人民大学——新闻人的不忘初心


采访的最后,敖慕麟也回忆起自己和新闻行业的羁绊。他坦言之所以选择去人大攻读新闻,就是因为他心里觉得这里是中国新闻教育的No.1。事实证明,从他后来的从业经历和职业素养来看,这是一个符合预期的判断。
从求学和实践过程中,他意识到时刻保持好奇、保持疑问是好记者最需要具备的品质。“不管我以后是做新闻工作也好,还是从事其他的职业,我觉得不要把任何事情视为理所当然的,或者是说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轻易做出判断。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始终保持求真的精神,是他一路走来所笃信的,也是他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以贯之的态度。

图:敖慕麟毕业十周年之际于人大



后记


灾难总会过去,春天也终将到来。敖慕麟师兄叮嘱人大的师弟师妹们,在家中要积极运动,不必过度恐慌。
我们也对带病接受采访的敖慕麟师兄表示衷心地感谢,祝愿他和家人早日康复。


“处于某种可能性的某个阶段”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语,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所有人的常态吗?我们要怎样才能生活下去?泰戈尔曾有答案:这以繁星为其火花的隐形火焰,究竟是什么?是生命的声音,是神投向世界的光亮。
阳光正温暖,一直照进我心底停笔的片刻,眼前就将照得透明起来的是门外株株槐柳,树树桃秧,红的红,绿的绿,青的青,预示着春天好一片灿烂芬芳,          夏天好一片浓荫清凉。

        

他近期更新的一条微博上写着“待到山花烂漫,草长莺飞之时,把这病毒夺去的春节、元宵节、情人节都给补回来。”

图:日常生活中的敖慕麟



视频   致敬记者:你们就是战役中的一束光



往期回顾

洪略朱青杨思睿冷清文任雅楠陈星叶舟舟刘源欧旭军林麦凌梅嘉妮邹子龙石嫣宋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